成都疾控最新提醒

发布时间:2025-04-14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胡瑰玮浏览量:1895

  最近成都气温回升明显,外出露营、徒步等活动增加,但山林、草地等自然环境可能潜在自然疫源性疾病风险。这类疾病主要在动物间传播,但可通过媒介(如蚊虫、蜱虫)或直接接触传染给人。针对当前情况,日前,成都市疾控中心发布了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提醒。

  据了解,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狂犬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和布病。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传播,感染后会出现恐水、恐风等症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感染后会出现发烧、肌肉等症状,严重时会出血;恙虫病传播途径为恙螨幼虫叮咬,症状为高烧、皮肤溃疡(焦痂);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鼠类排泄物或吸入污染尘埃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三红三痛”(面红、颈红、胸红;头痛、腰痛、眼眶痛),高发地区为农村、农田周边区域;布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食用含菌的乳或食物传播,感染后会出现反复发烧、关节痛等症状。

  成都疾控专家周蓉提醒,外出减少在蜱虫、恙螨活跃的草丛、灌木丛中坐卧,选择干燥开阔地露营。不逗弄陌生动物、不碰野生动物的尸体或排泄物,不生饮牛羊奶。外出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避免穿凉鞋、拖鞋进入草丛。裸露皮肤和衣物涂抹趋避剂,回家后拍打衣物,检查身上是否有蜱虫、恙螨。

  如被野生哺乳动物咬伤,先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再使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尽快前往附近犬伤门诊接种疫苗。蜱虫叮咬勿硬拔,用尖头镊子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用碘伏或酒精清洁伤口,保留蜱虫尸体供医生鉴别,出现发热、皮疹立即就医。

  恙螨叮咬后要避免抓挠溃疡处,立即就医,早期使用多西环素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接触鼠类排泄物/污染水源彻底清洗接触部位,观察2周内是否发热,及时就医排查。

责任编辑:范雨洁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头条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