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教育集团与业界“大咖”共探智慧教育新质学校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16来源:四川教育在线 作者:赖羽纶 通讯员 陈全丽 溪疯浏览量:2275
5月15日,由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指导,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主办,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教育集团承办的“智创未来:构建智慧教育新质学校的创新实践学术交流会”顺利举行。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北京师范大学智能学习系统实验室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法提,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崔勇,四川大学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所所长罗哲,四川省教科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毛道生,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洪兵,成都市金牛区委教育工委委员、金牛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强,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党组成员、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院长张有财,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友红,上海浦东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校长陈飞,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书记、校长唐晓勇,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陈雪,北京市朝阳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王红梅,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方案咨询总经理、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施泳泽出席本次活动,来自北师大组织的广州四新项目、四川省卓越校长培训班、成都市领航校长培训班、金牛区各中小学校园长,石笋集团联盟校、成员校、友好学校等参加本次活动。 金牛古道,新画舒展 来宾们齐聚一堂,热烈的讨论声与展区的科技音效交织,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九十年办学历程与当下科技成果、学生作品相映成趣,构成过去与今天的跨时空对话。 这不仅是学校九十周年成果的绽放,更是智慧教育未来图景的预演。一幅承载着历史底蕴、闪耀着创新光芒的教育新画卷,正于思维的碰撞与交融中,徐徐铺展。 领航致远,教泽绵长 九秩正芳华,丰硕舒画卷。本次活动在来宾们观看《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九十年办学成果专题片》后正式拉开帷幕。 现场,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洪兵,成都市金牛区委教育工委委员、金牛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强分别为本次活动致辞。 陈锁明肯定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本次会议旨在搭建一个教育跨界对话的平台,探讨的不仅是技术,更关乎未来发展。围绕AI与教育融合的核心话题,他强调,国家需要技术与人文并重,学校需要拥抱AI,但AI并非万能,需要被理性看待,大家应始终坚守以人为本,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李洪兵指出,本次活动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探索,这既是落实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针对成都市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挑战,李洪兵提出三点倡议:深化场景应用,聚焦育人实效;推动区域协同,促进资源均衡;强化师资赋能,夯实人才基础。 刘强从锦官城千年文脉绵延出发,对八方宾朋相聚金牛,共话智慧教育创新实践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金牛区在紧跟教育强国的时代号召下,不断砥砺攻坚、探索前行取得的实践案例和丰硕成果,并对学校历九十年风雨积淀的坚韧、迎时代发展思智慧教育的新途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杏坛论道,各校撷英 聚校长之智,呈多元办学之创新硕果。 在主题分享环节,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张友红书记分享了学校多年来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校本化实践和思考,学校以时代发展、教育变革的即兴对话为契机,提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融合、人机共生的“我的学校”建设,并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重视各学科资源建设,培养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构建出“三思型教师”素养素质系统。 上海市浦东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校长陈飞围绕《面向人人,创学一体》展开探索,直面人工智能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她指出,要保持“确立遵循儿童立场”“坚持素养导向”“正视技术价值”三大准则,深化人工智能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校本化解决方案,要培养有温度的AI时代创造者。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书记、校长唐晓勇以《AI引发的学习场景变革: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新思考》为题,真实生动地向各位来宾展现儿童自由自主的创造力。他指出,AI时代培养儿童的核心能力是让儿童学会提问,基于问题,合作互动,给儿童提供创造性的任务、技术浸润、探究性的学习环境,让儿童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中心,让探究成为儿童的生命底色。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智能学习系统实验室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法提就三位校长的报告作了专家点评,对教育数字化转型2.0以及学校数字化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思考,并以《AI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模式创新》为题,围绕AI时代下的育人目标、教师角色、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等提出探讨。 圆桌对话,教育思辨 圆桌对话环节由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崔勇主持,7位校长、专家学者聚焦“AI时代的教育重塑:人与机器如何协同培养未来人才?”这一话题,共同探讨人机协同育人的方向与路径,提出“以文化人,以技赋能”这一观点,他们在问与答中,破技术之问,探人机协同之育人新篇,碰撞出未来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智慧火花。 四川大学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所所长罗哲详细论述人机协同育人的起点逻辑和终点逻辑,他指出,AI赋能下的智慧课程是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 四川省教科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斌强调,工具的价值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大家要思考如何通过知识点的讲授,达到育人的目的。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毛道生详细阐述了人机协同与人机协同育人的区分,并针对当下有些老师过度依赖使用AI这一状况提出了实用建议。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教科院书记、院长张有财指出,石笋街小学在智慧教育领域探索出了可复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范式,未来,金牛教育也将围绕以技术赋能与教育价值的辩证统一为逻辑起点,从范式重构、能力升级、问题挑战、发展机遇等方面进行深度实践。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副书记、校长陈雪将学校做法总结为“AI减负,人文增量”,强调基础教育应该抓住教育方式变革这个关键点,不断延展智慧教育的探索与变革。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王红梅认为,技术伦理与教育温度的平衡、动态评价的重构、教师角色的转型、技术普惠与资源公平的真正实现,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永远是人本身。 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方案咨询总经理、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施泳泽提出,技术在教育中,永远不会取代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本质地位。 综述凝辉,共赴新程 最后,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康丽做活动综述,她充分肯定了此次“智创未来”学术交流会的智慧引领和实践交流,她向各位来宾倡导:要以智慧心态做好底层设计,以创造行动拥抱技术! |
责任编辑:陈阳 |